第142章 楚四郎-《退婚后,我发疯整顿全候府》


    第(2/3)页

    楚四郎如此聪慧,不应该不清楚这个道理,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反而选了一个对她十分擅长的事情。

    如此以来,这里面必定有蹊跷。

    后来她仔细分析之后发现了他的这个心思。

    “咱们捧在手里的小丫头真的长大了。”楚四郎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后,拿过她手里的茶杯,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

    随后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房间各处。

    “那你不如再猜猜祖父让我提前来找你,所谓何事?”

    陶夭夭抓着被子的手微微收紧,随后有些紧张的问道,“四哥,你们这么做,可是因为我母亲?”

    陶夭夭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大家都是聪明人,楚四郎明白她话里的意思,但是却没有回答她这个问题。

    “等你猜到了祖父的意思,我们再来说这个问题。”

    楚四郎似乎很执着这个问题。

    陶夭夭皱眉,她不是原主,而原主对楚家众人是有畏惧的,所以对他们的记忆其实很模糊,印象里,她只知道他们对她很好。

    但是因为他们常年不在京都城,这些好只能从物质上面体现。

    至于楚家真正的情况,楚家人的心思,她是一概不知的。

    她现在能想到的,只是这段时间她自己思考出来的事情。

    楚家人如此聪明,不会不知道这些,可他们既然知道,还要让她来猜测,应该是想看看她到底知道多少,以及她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想到这里,陶夭夭苦笑。

    她出现在这里,孤身一人,甚至设下一切,也要前往边关,难道还不能说明她的态度吗?

    “四哥还记得我六岁的时候,被家丁欺负的事情吗?”

    陶夭夭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说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楚四郎也不着急,笑着配合着。

    “那个时候你告诉我,我除了是陶家的小姐,还是楚家的姑娘。陶家在乎不在乎我这个女儿不重要,重要的是,楚家永远都会是我的靠山。

    四哥,这句话现在还作数吗?”

    楚四郎嘴角的笑意慢慢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说不出的情绪,他盯着陶夭夭,看了好一会,看的陶夭夭都以为他发现了什么。

    就在她都开始心虚,不安的时候,楚四郎再次笑出声。

    “果然是我楚家的姑娘,记性就是好。夭夭,四哥对你的承诺,永远都不会变,只是有些事情,你还小不明白。”

    “四哥不说,我自然不明白,四哥不是也说我长大了吗?四哥不如试着和我说一说,说不定我可以帮你,帮楚家。”

    楚四郎听到这句话,突然变脸。

    “你帮我们?”清冷不悦的声音响起,随后似乎害怕陶夭夭吓到,强忍着不悦,收敛些许情绪,“你想如何帮我们?谋逆,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我楚家上下一百多口人。

    楚家军更是有十几万,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夭夭,你该不会真的相信了那狗皇帝的话吧。

    当年如果不是他,你何至于一出生就没有了母亲,我楚家军也不会被困营沟谷,损失惨重。”

    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楚四郎眼底都是恨意。

    刚刚还一脸温润如玉的公子,此时像修罗殿爬出来的恶鬼,神色狰狞得让人只是看一眼就畏惧不已。

    陶夭夭强忍着畏惧,安抚他,“四哥,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见楚四郎蹬他,赶紧转移话题,“就算当今陛下是昏君,可是景国百姓何其无辜?”

    “他们无辜?”楚四郎冷笑,“我楚家为保景国江山无忧,百姓安居乐业,驻守边关百年,可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战事起的时候,我们就是景国的英雄,一旦战事结束,我们向朝廷要粮草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搜刮他们民脂民膏的恶人。

    他们只看到了我楚家大军,如何骁勇善战,是如何把外敌赶出边关的,可是他们看不到这些将士背后付出的是什么。

    边关将士,多少人九死一生,马革裹尸。最后却连一副棺材都没有。

    他们的家人,甚至连几两银子的抚恤金都要求告无门。

    这就是我们的陛下,这就是你口中护着的百姓。夭夭,先生教我们读圣贤书,教的是生存之道,但是等你真正长大你就会发现,要想日子过得好,全凭一腔热血是没用的。

    如此以来,只能让你在乎的人过得艰难。”

    楚四郎不过刚刚弱冠,可是此时,他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双布满沧桑的眼睛写满了故事。

    陶夭夭看着这样的他,突然满心不忍。

    京都城里那些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公子哥,每日想的是如何花天酒地,如何欺负人,可是她的亲人,已经满目苍夷。

    说实话,当今陛下,确实不是一个明君。

    而楚四郎说的这些事情,她在历史书里,在电视上都有看到过。

    这些人除了是叛臣,他还是她的亲人,在她知道这些事情后,她是真的再也说不出一句劝说的话来。

    可……她这一次过来的目的就是劝说他们放弃从前的想法。

    而一旦他们缴械投降,等待他们的最好结果就是解甲归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