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没人敢接-《穿越秦时的日常生活》


    第(2/3)页

    而大多数平民拿到工钱后,第一时间就想将其全部换成粮食,看到这种情况,汉中郡各个城镇的不少地主贵族都没有一点商量,便开始默契的上涨粮价。

    这样的情况在当下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整个秦国的商业市场如同一潭死水,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竞争。

    没有竞争,往往也就代表着商品货物的定价权,完全由商人决定,购买者根本没有丝毫选择。

    正因如此。

    哪怕如今秦国的货币已经初步开始形成体系,可钱币本身依旧没有丝毫信用,大多数人哪怕赚到钱,第一时间也会想要将其换成粮食布匹的原因所在。

    幸亏墨君对于这种情况早有准备,早在墨君来到汉中郡没多久,熊大便已经‘飞鸟传书’,通知分布在各地的【熊出墨商会】朝着汉中聚集。

    虽说运送大批货物不便穿越秦岭,但如今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熊出墨商会】的第一批人马,也已经到达汉中。

    有了这批人手,加上之前抄了‘贺氏一族’获取得十几万石粮食,足以让墨君将汉中郡各地的粮价调控下来。

    当然了。

    中途也难免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

    然后······

    墨君又意外收获了三万多石粮食。

    而一些临近汉水的农户,如今几乎是日夜不停的在河中捕捞河鱼。

    墨君对捕鱼实行的并非日薪制度,而是绩效制度。

    每从河里捕捞起十斤河鱼(约等于后世五斤),就能从官府手里兑换一个大钱。

    这样的兑换比例,对于很多不懂捕鱼的人而言,显然有些困难。

    然而对于许多原本就生活在汉水附近,靠水吃水的渔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毕竟对于现在很多生活在水边的渔民而言,最难的地方不是抓不到鱼,而是抓到鱼却没地方卖。

    所以当墨君颁布这个命令之后。

    现如今,哪怕是晚上,汉水上都至少有上百户渔民飘荡。而白天的人数,更是能超过千人。

    战国的捕鱼技术确实不算高超。

    但也正因如此,所以汉水中的渔获资源反而远比后世更加丰富。

    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现在每天捕捞起的河鱼能达到两三百斤,一天就能赚二三十个大钱。

    而其中就有黑石县铁石村的老农“铁子叔”。

    老农‘铁子叔’原本是跟随着其他人一起去了‘回头山’应聘,然而当时同村的不少人都被选上了,唯有他因为年龄太大,被招工的工头刷了下来。

    对此老农自然有些伤心,然而就在他刚刚返回铁石村之后,刚好有人来到铁石村宣传‘捕鱼还钱’的告示。

    铁石村距离汉水其实不算近,但老农年轻时却在水上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听到这个告示后,本想着去水上碰碰运气。

    结果没想到他的运气相当不错,第一天就抓了一条足足二百斤的‘鱼王’,直接赚了二十个大钱。

    这样的赚钱速度。

    等到老农当天返回铁石村后,羡慕的不少人眼珠子都红了。

    不过相比之下。

    整个汉中郡最热闹的地方无疑还是群山县。

    因为随着【熊出墨商会】的人马抵达汉中,商会的总部以及养殖场都要开始修建起来,为了加快速度,熊大直接将招工人数扩大到了两千多人。

    要知道。

    汉中郡地方不大,本来人口就不多,全郡加起来人口大约也就十几万,不到二十万。

    排除老幼妇孺,真正的壮年劳动力也就只有七八万人的样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