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归国谣-《收藏纪元》


    第(3/3)页

    条幅写的是《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丁巳年秋,游学梅城,得新词,书之寄吾友向举。某某。”

    丁巳年,正是1917年。

    领袖独特的字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成型,再看三封信件,笔墨越发恣肆,风格越发明显,建国后那封更是一眼可辩,加上信件的来源和老人的要求,绝对的真迹无疑。

    “老太太,我有一个想法,您看是否可行?”

    李东飞拍了几张照片,平复了一下心情,道:“我希望能换个条件,比如给村里修路,或者给村里一大笔钱都行,这样更能有利于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生活。您说呢?”

    有时候问题是不是问题,并不取决于问题本身,而是取决于站在问题前的人。

    李东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撤点并校的问题,但是李家的传统势力范围并不在湘省,一座小学看着不大,但现在大的方案已定,必须要进行很多的置换才行。

    远不如花钱来得简单干脆。

    “修路也好,增加收入也好,这是政府和村长的职责,我不能越俎代庖。”

    十二奶奶摇头道:“小学一旦搬走,必然会有很多人辍学,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当家的以前是族长,他的族人不能一代更比一代愚昧,这是他的因果。”

    “你可能知道村里农民苦,但农民为什么苦呢?或者说,农民最大的敌人是谁?”

    十二奶奶拢了拢鬓角,将一根根银白色的头发拢到耳朵沿儿上,说道:

    “在那个时期无数人被打倒在地,为什么现在一看,大部分身居高位者或者富甲一方者,还是当年那些被打倒的人呢?”

    “那些威风八面打倒别人的人,却还是重复祖辈贫穷的循环。”

    “野蛮,只能创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