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封赏下-《明扬三国》


    第(2/3)页

    这点让朱魁很是欣赏,两人便成了好友,后来何宁更是时常来他府上找他或者淑淑儿相玩。

    “宁姬来了,一起进去吧。”

    朱魁粗粗的招待了几句,就叫淑淑儿前去相陪,今日他心中有事,造纸秘方,在他心中,他要书写书写出来,更要想个最佳的时机献上,他与灵帝那君臣的交易,偏向于私底下,这不够符合他的利益,故而他需要考虑一番。

    那高乙从江东送来的新印好的书籍和白纸,数量并不多,学说经典不过几十本,大多数还是印刷着朱魁早年手书过的小说,在赵英儿眼里,自家造的纸,首先印的必须是自家的著作。

    而伴随高乙和王忠同来的,自然还有马元义等人的书信,同时向朱魁禀报关于吴郡朱氏的消息。朱老实做了吴郡朱氏旁支?这一变故让朱魁的脸一下沉了下来,杀意翻腾,在王忠和高乙两人面前沉默了好一会,最后才秘密交代八个字:“计划不可变,阻者杀!”

    让高乙和王忠回去传话马元义三人,必要时刻可行必要手段,手段激烈些也无妨,无需顾及他的父亲,至于其他,等他回到江东在做的定夺。

    两日后高乙和王忠就带着朱魁的命令离开雒阳,回江东去了,尝试实行文舍售书的计划,不过这些年朱魁虽然一直都有收藏书章典籍,但在汉朝这文化传播困难的时代,各家经典还是很少很少,不说远的,先秦典籍,哪怕当代大儒马融、郑玄的著作也都没收集完全。

    因为多数印刷的还是朱魁他自己编著的小说集,藉此宣传新型白纸而已。

    而这一切行为,自然引起的雒阳各家各户的注意,三公九卿诸公对着不实的小说之作,大多数都是嗤之以鼻,大有讽刺朱魁哗众取宠之嫌,不过这小说典籍却是省得那些平日里出入宫门的小黄门手中,得已在宦官中宣传开来,最后幸运的传到灵帝刘宏的眼里,这是朱魁始料未及的事情,但都是好事。

    这一切不过发生在数天内的事情,雒阳朱魁府宅外,却有好几个眼线的出现,怕是那很多有心人开始注意上了这白纸的配方。

    想到这里,朱魁心中有了打算,还是得扯虎皮,否者怕是,不过这几日内,若真有某个有权势的人,提出购买或者其他,他还真不好推辞,雒阳城里,满地的高官之人,能不得罪还是不得罪的好。

    ------------

    雒阳城,市面上出现的白纸不过是小事,这一时间哪怕有人注意到了,也来不及去上心,因为今日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平定太平道的朝廷大军要班师回朝了。

    此等军国大事,一下将其他八卦杂事都在遮掩了下去。

    六日后,朱儁、皇甫嵩大军凯旋而归,军马皆回北军校尉营,似他们与曹操等人京中有府邸者都各自归家,类孙坚、刘备三兄弟则入住馆驿。

    而陈宫却被朱魁邀请来他家下榻。

    一连几日下来,几位功劳卓著之人的封赏都已经定下,而那些中下级军官,则要开始连夜四处拜访送礼,求得更好的功名,时间不多了,三日后就要上朝面圣,这也是很多人一生唯一一次得见圣颜的机会。

    张让府,赵忠府,大将军府,袁府等等,朝中能说上话之人都有门人拜访。

    封赏当日,德阳殿朝会。

    君臣行礼过后,以皇甫嵩、朱儁为首带领这麾下功劳比较卓著之人上的殿来。

    其中就有皇甫郦、孙坚、曹操、陈宫、朱魁、刘备等等之人,不过因为功劳的却分,排名有上有下,上行者显而易见,下行者,由于人数众多,却不知道到了那个旮旯去了。

    皇甫郦乃皇甫嵩之子,领着他皇甫家北地骑兵剿杀蚁贼兵将无数,虽算不上鹤立鸡群,因其父之故,自然被提名前三甲,位列其父之后。

    孙坚得朱儁提拔,克兖州,破曲阳,斩张宝,朱儁表其为自己麾下将军之首功,在朱魁之上,入京后,孙坚志得意满,丝毫不去结交文官,甚至还不知道,那日东郡太守桥瑁曾上书参奏其治军不严,虽平定卜已,然大军过去民不聊生,要知桥瑁与从太常令迁为太仆的袁逢,也就是袁绍、袁术的亲生父亲乃是故交。

    因此诸公不待见,宦官又没收到钱,自然将他功劳降了一等。

    其实孙坚此等做法无可厚非,要放在和平朝代,定是深受皇帝喜爱的大将。

    陈宫本就是士子,亦属党人一派,一路上朱儁多奈其出谋相助,特表其功。与历史不同的是,原本东汉最后的两大忠臣武将,皇甫嵩的永远是最耀眼的一颗,而朱儁辅助与他的暗淡小星。

    不过由于朱魁的穿越,小小的蝴蝶翅膀一扇,一切都有了一些变化,朱儁的功劳反而在皇甫嵩之上。

    至于曹操之流,一直都致力为党人效力,而打击宦官,平定冀北功劳不小,也因其父曹嵩之故,宦官一方也不压制,倒是如实奏报。

    本来皇甫嵩还表彰过刘备三兄弟,三人攻打广宗之时,身先士卒,尤其是关羽、张飞连连斩杀大量黄巾将官,最后一日广宗城破也是这三兄弟带兵拿下城门,引兵进城,裴元绍等蚁贼这才弃械投降,而刘备挂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也让皇甫嵩多看了一眼。

    可惜刘备进京后,虽也拜访过其师卢植,然卢植自从被宦官莫须有罪名安上一通后,虽脱罪,却一直心灰意冷,不问世事,可怜刘备又没有资本和决心去贿赂宦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