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意定-《明扬三国》
第(2/3)页
第一、重德教,使天下百姓人人有德,使人彬彬有礼,非如蛮人,这是儒家学派所要做的;
第二、君主与士大夫们制订了“法”,之后便应一切“皆断于法”,而不应该“以私而废公”、“以我而释法”,贯彻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公正无私”的思想。
第三、所谓道家的“无为”并非绝对“无为”,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主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
“百姓重德,官员守法,君主无为把法儒两方联系起来,天下大治。但目前的经学死死守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说书郎的一番治国之策,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张纮叹服道,“没想到小郎君的儒法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无论此策到底是否可行,郎君以小小年纪便可出说出这番言论,当胜于古之甘罗。”
不管朱魁所说那些治国针略是否可行。但张紘看来这么年纪,这么有看法,自己方才接连的轻视与人,太不应该了,随即站起身来,以他大上一轮的年纪,稽首行歉,说道:“紘方才言语轻挑,还请小郎君不要见怪,小郎君出口成章,不知师承何处?”
师承?朱魁想到眼前的张紘、陆纤他们都是士族,算党人一员,说出师承应该没什么大碍,便说道:“魁自小由同村叔祖王访公启蒙,后败在江夏八骏的张俭公门下,最小的入室弟子。”
王访、张俭二人之名,张紘都有耳闻,以那江夏八骏张俭,更是如雷贯耳,只不过受党锢之害,被迫逃往中,难道隐居在江东?遂问道:“原来是符节先生(张俭)弟子,难怪不同一般,有如此见识,不知先生如今可是隐居在江东。”
朱魁摇摇头,他并不准备说出张俭又跑回江夏去隐居的事情,托词道:“几年前先生不过途径秣陵县,教习弟子一段时间,就离开了,至于如今避居何处,魁也不知晓。”
张紘听后,遗憾的叹了一声,说不出相信还是不相信,朱魁这么杰出的弟子,张俭不会不重视,不告诉他自己的行踪。易地而处,若朱魁是他张紘的弟子,定然会留下联系的方式,以期今后为这杰出的弟子铺铺路。
在汉代弟子的成就,代表的就是老师的成就。
酒宴结束,朱魁留言道:陆公子你们陆家若商量出了结果,请到丹阳郡治,宛陵县飘香分楼寻我,敬候佳音。”
说完,马钧与他两人告辞而去。
却说今日这一番谈话,张纮离去后,四处所于好友听,秣陵朱魁之名一下传遍整个江东,与“说书郎”不同,那是一种绰号,而这次是以才学闻名。
“张兄,你怎么看此事?”陆纤问道,他请教的乃是刚刚马钧透露出那白虎寨地址的信息。
“什么怎么看?我只是个庶家子,要不是母亲所求,此番也不会接手这家族之事。”
原来张纮乃是世家庶子,看他样子早年定是在张家多受责难,才会有此怨气。现在人就有了名望,成了名士,这才有掉头来巴结,要谈祖归宗的,自然让张紘反感不已。
“张兄此言差矣,如今你也算名满天下,何必耿耿于怀那旧日小事。跟汝从弟子布那般,家族为其举孝廉竟拒之不受,要知这一代张家你那嫡传兄弟皆纨绔之辈,你二人若不帮衬,眼见将来张家衰落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