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场数据链-《材料为王》


    第(3/3)页

    至于陆军则更差,至今仍在采用二次大战时期的通讯体系,依靠战地电话、电台、步话机作为上下级沟通的主要工具,早已落后于时代。

    如果能为陆军打造一套基层指挥数据链系统,那可是了不得的巨大成绩啊!

    “我的总体构思是这样的,现在外军的战场数据链体系,都采用的是树状结构。团、营、连、排,一级一级传达下来,这样有利于上级首长对下面部队的掌握,但从外军在实战中的体会,很多时候部队的建制会被打乱,并且由于信号的传输距离有限,常常出现各兵种混编的状况。在这个时候,树状数据链体系平级之间无法正常交换数据的限制,就给混编部队的指挥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作战时,必须几个最高指挥官聚在一起,同时向己方部队下达命令才能协同作战。

    假如当几支各不统属的小队汇合在了一起,却因为无法相互传送数据,以致彼此之间只能各自为战。

    但现代战争就是陆、海、空、防空、陆航等不同单位联合作战,因此树状体系并不是合作为未来数字链系统的首选体系……”

    他在上面侃侃而谈,其他研究人员只能瞪大了眼睛听着,飞快地做着记录。

    这些研究员虽然不能算是国内顶尖科技工作者,可也具有相当水准。许多人从事了一辈子军工研发,技术功底之深厚,可能比郭逸铭还强。

    但国内在数据链上的研究起步晚,本身设备技术能力又差,而且几十年来强调的人民战争理论是一种基于地技术含量下的大规模游击战,对于信息数据链的研究滞后。树状体系他们是明白的,而且也能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论文,但这是闭门造车!

    真正这个体系是好还是坏、实战中的优缺点,他们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如果郭逸铭不特别强调,他们绝对会直接照抄西方外军数据链体系,同样搞一个树状体系出来。

    但在后世,这种体系已经被完全淘汰。

    更加优化的数据链体系是网状体系,又称无缝结合体系。

    这套体系的精髓是同一个战地数据网内实现信息共享。一个战场中心内,各作战单位共享资源,然后自动服从战场内最高指挥官的命令。相邻的两个班可能个属于一个作战单位,但都能对眼前的战况有着同样的了解,为了作战需要,两个班可以通过手持式电子地图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作战计划,传送到每一个士兵手中,然后协同作战。

    支援战机,可以从电子地图中看到呼叫的支援单位,并由地面引导人员迅速确定打击的先后顺序,战机只需依序打击即可。

    战斗结束,这个临时性的指挥体系又可以就地解散,然后各自归建。

    这种网状数据链体系最大的好处是灵活,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迅速组建起一个高效团结的作战体系,将各自为战的许多小单位捏合为一个拳头,进退有序。而在这个临时作战体系中,最高长官又可以将权限分别下发,形成更小的作战单位,激发出1+1大于2、甚至可能等于4、等于5的巨大力量来!

    无缝结合技术移动电话项目组的研究员们并不陌生,他们研发的数字移动电话所采用的就正是这项技术。

    一台手机出现在A基站覆盖范围内,但它在进入时,便会被基站所识别,随后录入服务名单,开启移动电话服务。此后双方不断进行联系,以确认该手机仍在服务区内,当它关机,基站便会自动将其从服务名单上删除。

    如果手机离开A基站,基站会根据信号强弱,判断其离开服务区。而当它进入另一个基站服务区内时,便会自动登陆另一个基站,列入该基站的服务目录。

    这就是无缝转换技术。

    这些研究员们既然对数据链所致有限,自然是郭逸铭这么引路,他们就怎么走。他们虽然创新能力不太强,但却是非常优秀的实现型技术人员,只要给了他们目标,具体如何将现有技术融合起来,以实现需要功能,却无需手把手指点。

    例如郭逸铭要求这种班排级手持电话的屏幕要做大点,但要能防电磁干扰。研究人员们就采用了目前实验室能够做到的最大液晶尺寸3英寸屏,作为特种手机的显示屏。同时在屏幕上方覆盖了细密的网状金属丝作为信号屏幕,然后经过一层透明玻璃,又压制了第二层金属网,进行双重屏蔽。

    经过了金属网屏蔽之后,屏幕显示要比普通手机屏显得暗淡一些,但通过加强背光便可加以解决。

    同时军用品需要的持续时间要长于民品,因此项目组采用了特制的加厚、高密度电池,使其待机续航时间延长至了五天,同时设计了一套通过蓄电池充电的特种充电器。一个坚守单位,可以依靠一台铅酸蓄电池,保证手持数据接收器一个月的正常使用。

    由于是在成熟的技术上进一步开发,研究进度进展很快。

    随后,郭逸铭也找到了军方,表示希望有他们提供一台适用于各种地形环境的履带车辆,作为移动基站的承载平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