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材料决定一切-《材料为王》


    第(2/3)页

    电池厂的设备是专用设备,都需要特别制造。尤其是我们订购的真空压力炉体积大、对材料和生产设备要求较高,属于特种型号产品,要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以后才能生产。压力容器生产厂家表示大概要到明年3、4月份,才有可能做出来。检测、安装、调试、试运行,大概要到明年中6、7月才能彻底投入使用。”

    舒雨菲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秘书,每天处理那么多公务,各种相关数据过目不忘。只要老板提问,她基本都能不假思索地做出准确回答。

    郭逸铭微微点头。

    现代高科技工厂,各种设备都需要专门的制造设备,这就使得一旦要进行设备升级,就先要对生产企业的制造设备进行升级。而制造设备的升级,又涉及到精密加工、材料、自动化等等一系列配套技术的改进。

    高科技的投入水涨船高,成本打着滚地向上飞涨。未来这一行的准入门槛,是越来越高了啊,不是有钱人,想玩也玩不起了!

    他有些庆幸自己加入得早,要是等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再进入这个市场,恐怕他连起步资金都凑不够。

    一步先,步步先,就是这个道理。

    郭逸铭看着远处正在加紧施工的工厂,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虽然他进入这个市场时间还短,相比老牌科技企业也略显有些晚,但总算是赶了个技术升级的尾巴,没有落伍。看看这些工厂,不算电池厂,最快到明年一月份,差不多他所期待的东西,就能开始逐步试生产。

    这也意味着,他在追赶先发者的角逐中,又一次领先了对手。

    他笑得很开心,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最终产品尽快走下生产线,到时候,那些未来的竞争对手,见到这些产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表情呢?而有了这柄利器,日本封闭的市场也将在他的强力冲击下,硬生生被他撬开!

    真期待啊!

    轿车在行政楼前停下,他钻出车子,对舒雨菲道:“你累不累?”

    “不累!”舒雨菲听他这么问,就知道他要先去几个实验室转转。对于老板来说,研究室就是他最珍贵的宝贝,无论什么时候回到国内,他第一时间总要先到实验室走走看看,听听研发人员的汇报,并根据汇报内容随时作出几句指示。

    她也习惯了。

    果然,郭逸铭听她说不累,立即就道:“既然不累,那我们先去集成电路室,然后去电磁实验室。看完了这两个实验室,就去材料实验室看看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我们最后再回办公室。”

    “好的。”舒雨菲乖巧地回答道。

    他们到了集成电路实验楼,发现主任万洪教授不在办公室,不用说,他又是泡在实验室里了。郭逸铭正准备到实验室去找他,却看到墙上新贴了一张曲线图,他好奇地站到曲线图前定睛一看,一种充沛的情感忽然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曲线图的起点,日期是80年3月,这个日子郭逸铭印刻于心――这是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室正式组建的时间。

    在左侧竖轴,标注着一个个数字。

    起始处所标注的点,对应着竖轴上6000这个数字。郭逸铭不用去回忆,就知道它意味着什么,这是集成电路室刚成立时,集成电路制备所具备的元器件集成度指标。当时他们最高的元器件集成度,就只有这区区6000。

    曲线图第二个点,是在81年1月,间隔上一个点将近一年。上面标注的点由最初的6000,跳到了9000,一下子比当初提升了一半!在用红笔绘出的圆点旁边,写着一行细小的文字说明:铜互连实验室制备成功,5.19日工厂制造成功。

    郭逸铭笑了,正是这项铜互连技术,一下让他们的混合并行处理器,由图纸变为了现实。没有这项技术的出现,他们别说战胜IBM,就是想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都没有资格,现在恐怕只能眼巴巴看着IBM-PC耀武扬威,暗叹自己技不如人吧……

    他盯着那个点,一回想起当初那段难忘的日子,心中不觉就热血激荡。

    在这个点过去不远,在81年9月的时间点上,标准了一个新的红点,位于12000的数值。这个红点旁同样有着一行小字:自DEC引进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试制成功。

    这是一个分水岭。

    郭逸铭很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正是从这天起,电子研究所从闭门造车,开始大量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真正的先进技术,不是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产吹嘘。正是通过与DEC的工程师们一同工作,不断进行人员交换,集成电路室的研究人员迅速消化吸收着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并如飞一般快速追赶上来。

    在此往后红点的排列,开始逐渐密集起来。这清晰地证明了集成电路室那飞一般的追赶速度:

    81年11月,元器件集成度所标注的红点,升到了18000;

    81年12月,元器件集成度达到26000;

    82年2月,元器件首次突破了40000这个关口,一跃升到了41000;

    82年5月,处理器集成度飞升至59000,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内,将集成度提升了4倍;

    在最近的日子上,清晰地列明了82年9月,处理器集成度直接突破8万大关,直逼9万!可以说,这是电子研究所成立集成电路室以来,距离国际水平最近的一刻,仅比DEC目前最新12万元器件的集成度低了四分之一。

    虽说集成电路室的进步如此之快,绝大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和DEC处理器研究部门,进行的充分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从DEC引进了完善的CMOS制造工艺,实验室的所有成果,都不过是在重复人家的实验过程。而且到目前为止,这还只是实验室制备能力,真正的工业化制造水平,才缓慢爬升到4万这个很低的水平线。

    但没有他们的潜心研究,这些技术也永远只是一堆技术纸张,而不会转变为生产力。虽然曲线图上所列出的最高集成水平也才9万,但这个技术却是被他们完全吃透了,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只要给他们充分的资金、技术支持和足够的耐心,以及正确的引导,郭逸铭相信他们一定会最终追上、甚至超过国外!

    这毋庸置疑!

    忆旧看今,他心头涌上一股无尽的豪情。

    郭逸铭久久地看着这张曲线图,虽然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点,然后用线条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图形是如此简单,根本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可他依然是看了又看,怎么也舍不得将视线转开。

    他的眼睛,有些微微的发胀。

    在他眼中,这张图记录着的可不是几个红点,而是科研人员们孜孜探索、不断提高的身影,是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是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就是一座丰碑!

    他掏出手绢,轻轻地擦拭了一下眼角。

    “还去实验室吗?”舒雨菲轻声地问道。

    “不用了,我们去电磁实验室吧……”郭逸铭再次深深地看了看这张图,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集成电路实验楼。

    在电磁实验室,他们这趟没有白跑,实验室的几位负责人和他要见的几个研究员正好都在。而且他看见这群人正围在一起,观看对一份测试报告,激烈地交换着意见。

    “都在呢,正好,我正想问问你们,关于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他还没把话说完,电磁室的几个研究员们就都笑了起来。

    “郭总,你要来早了,我们还回答不上来。可你来得刚刚好,我们才刚把集成电路室制备出来的这两款芯片拿回来,正在进行测试呢!”电磁室主任耿杰笑着跟他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