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宝贵的财富-《材料为王》


    第(2/3)页

    别说窦卫国喜不自胜了,就是材料所的傅书记看了,也是羡慕不已,好几次跟窦卫国开玩笑说当初应该毛遂自荐,来中美电子研究所当这个党委书记的,把窦卫国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这也是时代差异。

    对习惯缓慢工作节奏的国人来说,有个配车无非是炫耀的谈资。但对习惯快节奏的郭逸铭来说,没有一辆车代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特别是他这些天,在诺大的北京城穿城走巷,到处上门拜访,坐公交车劳累不说,关键是耽误功夫。现在国内买车很不方便,只有暂时租两辆车用着,未来单晶硅可以出口了,他还打算用外汇,为研究所多添几部用车。

    “陈教授已经从江西老家回来了,不过俞工还没有消息。”舒雨菲这些天陪着他东奔西走,对情况了如指掌,当即脱口回答道。

    到了现在,她和窦卫国都知道了郭逸铭的打算,也对他先见之明敬佩不已。

    郭逸铭确实把所有的指标都让了出去,在这个指标对应工作岗位的时代,谁都想不到他如何解决实验室人员的缺口。

    毕竟没有指标,就没有国家的承诺,没有公房分配、没有公费医疗、没有各种福利。

    他们猜测郭逸铭大概会把正式指标让给这些关系户,然后去招一些临时工。可没有正式指标,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可能屈尊来中美电子研究所。一边是国家的铁饭碗,一边是不确定的未来,谁也不知道未来铁饭碗都会被打破,但在这个时代,敢用青春赌明天的总归是少数。就是在未来个体户赚大钱的时候,许多人嘴里羡慕着他们的收入,但还是留在国企里不敢轻易辞职。

    但他们都没想到,郭逸铭把主意打到了那些退休研究人员身上。

    八十年代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

    国家对外开放,一些以前严厉控制的领域开始慢慢放松,人们在面对不同思潮冲击时,思想陷入混乱。大批知青返城,找不到工作,整天呼朋引伴,游荡在街头。年轻人的热血冲动,对于前途的迷茫,打架斗殴成为常事。社会治安也急剧恶化,恶**故频发。

    为了让这些待业青年有事可做,国家绞尽脑汁。各个单位都实行了一对一的顶替制度,一个老职工退休,可以由其一个子女顶替工作岗位。

    有些多子女的家庭,为了争夺一个顶替指标,抢得头破血流,兄弟姊妹反目成仇。

    为了让子女顶替自己的岗位,很多双职工家庭都夫妻双双提前退休,为儿女腾出空位来。一时间,大批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老技术人员,甚至是老科学家黯然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

    有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郭逸铭又哪里担心找不到人?

    这些被迫退休的研究、技术人员、老工人,没有后顾之忧,要求不高,也不强求什么正式工指标,只要有一个能让他们发挥余热的地方,多赚几个钱补贴家用,他们就如愿以偿。他们工作了几十年,实践经验丰富,不需要岗前培训,来了就能用。老同志听话明事理,远比什么都不懂还好高骛远的年轻人好用。

    舒雨菲的这份名单,就有数十个这样的退休科研工作者。

    这些人大多是从材料应用所董老他们那里获得的。董老他们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认识的行业内专家教授多如牛毛。同在一个领域,相互联系也频繁。通过他们介绍,郭逸铭很快就拥有了一份数十人的名单,都是这次在退休大潮中,为儿女做出了牺牲的老科学家、老技术人员。

    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各行各业的科研工作者数不胜数,光是本市退休科研工作者的名单,就不下数千人。

    这些人部分被原单位返聘,但赋闲在家的仍有千人以上,其中四十出头、年富力强的不在少数。

    车到电子研究十三所,被门卫拦了下来,舒雨菲打开车门,朝守门大爷挥挥手:“黄大爷,您好,我们是来找陈教授的。”

    “噢,是你啊!”

    门卫黄大爷认出了这个跑了好几趟的小姑娘,“老陈刚从老家回来,你们就来了。先填一个来客登记表,还有工作证也登上,我这就通知所里。”

    电子十三所是一家军工研究单位,老人很尽责地监督郭逸铭一行填了来客登记表,连司机都不例外,然后打电话请示了研究所领导。研究所方面早就知道他们来访。事实上,陈教授的情况,就是所里告诉董老的,所里的人事干部很快就热情迎了出来。

    “陈教授在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很有见地,如果不是所里实在是人员膨胀,我是说什么也不放的。他家一共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和闺女都顶替了工作,老二和老三还在家待着。前些日子,街道办给他家老二介绍了个街道火柴厂的工作,他嫌丢人没去。老两口现在天天在家唉声叹气,为两个儿子的工作操碎了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