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都这会儿了,你还在乎那两口酒? 我的老天爷啊,这一句诗,我整个人都被吓得不行。 这一刻,我要敬先生一杯酒,敬裴大侠一杯酒。 从此以后,大侠就是裴坚的代名词了。” “没错,敬一杯酒吧,这杯酒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定要敬。 不然的话,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 “各位朋友们,我黄纶单方面宣布,先生的这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就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了。 这其中的大情怀,大无畏,还有那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说真的我他么的直接吹爆。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这两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在这里,说真的这首诗我真的看不够。 就像是在看一部神作电影一般,让我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我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跪下来告诉先生,你是真牛逼啊! 好了,多余的话我不说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吧,这首惊天动地的乐府歌辞。 首先这首诗要么说呢,就是先生根据裴坚裴大侠的传奇人生,描写和歌颂了他这样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 借以抒发全国人民的报国之志。 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先生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 开头两句以奇景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 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 “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 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而接下来,咱们就来好好的说一下,这首诗歌到底有多好多么的伟大。 大家姑且听之,听完以后觉得我说的不对,咱们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 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以白马来形容咱们这位裴坚大侠,这位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 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 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 何以如此? 接着先生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裴坚这位大侠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 “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在汉书本记里面,也有形容这位裴坚大侠的个人勇武的。 据说,他能够一只手把一个成年人,扔出去十丈远。 当然了,就我看来,可能是胡人有点夸张了。 不过,力气非常大这个是肯定的。 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 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 先生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裴坚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 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说真的,读这首诗,你就像是在读一本故事书一样,所有的东西和故事情节缓缓道来,让你忍不住沉浸其中。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 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 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 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裴坚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 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 “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 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 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裴坚的独白,又是先生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 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先生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 这是先生心声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这让我忍不住想到了先生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武侠大宗师。 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先生内心是有那么一股侠气的,不然写不出来这种作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