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320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开 别人如何震撼,黄纶不管,他此时此刻只想鉴赏,只想分析这首词。 这首词,把他也给镇住了。他听过刘南无数诗词,他也见证过诗圣写下了无数作品。 各种千古第一的作品不在少数,可是此时此刻他还是觉得这首词是无与伦比的。 不开玩笑,这首词就是如此的伟大。 “各位直播间的朋友,我以前很少激动。可是如今,每天都是如此的激动。 先生的作品,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啊! 接下来,我就来分析一下这首词吧。 这首我愿意称之为,千古一绝的词作。 首先读这首词,我觉得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这种荡气回肠的英雄气,让你永远都会被震撼。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盖脸一句,先生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 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 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然而,先生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先生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 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先生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勒”,刻的意思。 据记载,公元89年,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 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人为何不能成寐? 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 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 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 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也可以为当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千万读者的心扉。 我敢说,哪怕千年以后,这首词也是这个类型的巅峰。 我觉得,前无古人是肯定的。至于后有没有来者? 这个我不知道,我只希望后来人能够超越它。 如果不能的话,那也是正常的。毕竟,他是诗圣的作品。” 黄纶的这番话,哪怕五百年后的大汉,听起来还是刺耳。 五百年后的大汉文学界,每一次有人把这段视频放出来,他们也是忍不住脸黑。 因为没有人可以超越,甚至于连摸到脚后跟的一个都没有。 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刘南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没有办法,不管后来人多么的努力,不管他们如何的挣扎,都没办法搬开刘南这座大山。 甚至于有文人感叹,这个大汉,刘南就是神,他就不应该诞生在大汉。 他的出现,让他们这些后来人,都成了废物。 一辈子都在仰望刘南,可是用尽了一辈子,也没办法追上脚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