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一句,可以说是把他们家先祖李芳的生平写的淋漓尽致了。 李芳当年,就是如此做的。当年朝廷困难,那时候支援的时候,真的没有如今这么快。 而卷土重来的胡人,更是直接冲击当时的都护府,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本来李芳是有机会能够离开的,他可以直接离开。 可是他没有离开,他留下来了,陪着自己的士兵,陪着自己满城的百姓留下来。 随后,就开启了一场非常著名的守卫战。 这场守卫战,打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李芳力竭而死。 也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援兵到了,胡人离开了。 而死的时候,李芳让人把他安葬在这个地方,他要替大汉看着这个地方,只不过坟头所在的方向是东方,面对着故乡。 而这,就是李芳的故事,也是为什么,刘南为他写下这首诗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此时此刻李和父子俩嚎啕大哭的原因。 这一刻,他们父子俩,只感觉整个人都在颤抖。 他们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时代,看着自己先祖,挥刀杀敌,最后力竭而亡。 他们也似乎看到了,自家先祖对于朝廷和国家的忠诚。 这一刻,别说他俩了,直播间的观众,也都激动了起来。 “我靠,读书的时候,我还真的没有太过在意这位李将军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历史书上面,对于他的描述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半页纸。 可是没想到,这位将军竟然还有如此恢宏之壮举啊? 如果不是先生这首诗,我想我都忘记了这个人了。” “好一个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啊。 这首诗,真的是句句都是经典,句句都是神仙之作。 不管是一开始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还是别的,都是千古之绝句。说真的,现在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爷的,这个世界上,最牛的边塞诗,我现在宣布诞生了。这首诗,我觉得是最牛的。” “擦,那刚刚的那首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觉得写的也是无敌好吗?” “额,这是先生的诗,那就都是第一,不用争了。” “说真的,我整个人都裂开了,这首诗真的好无敌啊!” …… 黄纶此刻,也在激动的讲解。 “各位观众们,怎么说呢,我现在已经不知道怎么说呢。 可是毫无疑问的就是,这首诗绝对是神作,我大汉几千年来最顶级的神作。 首先,我先给大家翻译一下这首诗。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这就是这首诗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是觉得牛逼? 是不是觉得无敌? 是不是觉得,这是人能够写出来的? 这首诗,可以说把边塞诗提高了一个档次。 我可以说,这首诗我现在听完以后,头皮还在发麻你们知道吗? 这首诗,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就是我们的荣幸。 接下来,我带大家鉴赏一下这首诗吧。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 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 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 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 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 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 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先生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先秦之前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先生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 而先生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 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先生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先生的这首诗,没有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而且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