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另一房间中的范蠡自言道:“重法,好也,坏也。” 第二日,两人启程回咸阳城。 车驾里,商鞅望着街道上来往百姓,道:“我已知你意,也明君心。” 范蠡问道:“商君是何想法?” 商鞅道:“‘法’鞅一生所求,只求富国强兵,如今大秦已经做到富国强兵;君上想要富民强国,鞅为臣,自不能违君之命。返回咸阳,上书辞官,告老还乡。” “这,商君不再考虑考虑。”范蠡劝诫道。 “鞅若留下,新政难施,朝堂之上,君臣对立,国之祸也。”商鞅回道, “王上就知商君会有如此打算,特让蠡给商君带一句话。”范蠡道。 商鞅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嬴政会知道他的选择,不过也不意外,法家者:立法,护法,遵法,一切都是为了君王而服务。 范蠡继续道:“王上圣言:‘请朱公转告商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政于咸阳随时恭候商君。’” 商鞅喃喃自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后车驾里寂静无声,车驾回到上庸城,商鞅下了马车,范蠡继续北上,返回咸阳城。 商鞅于上庸城遇见了法家李悝、申不害两人,三人结伴而行。 从此,秦国境内,多出了三位游历天下的老人。 咸阳城,咸阳宫! 书房偏殿之中,嬴政居坐主位,诸葛亮,蔡泽,范蠡,公输班,坐两旁。 范蠡礼道:“启禀我王:如今秦国粮仓唯有巴蜀之地,关中土地贫瘠,若是在关中平原的泾水和渭河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关中必会成我我秦国第二个大粮仓。秦国粮食无忧也。” 嬴政一听这不是郑国渠嘛,说道:“修建河渠,虽工程浩大,然若成,河渠之水灌溉南北,利民富国也,孤准之。” “朱公可有合适人选?” 范蠡道:“李冰父子最是合适,其已有修建都江堰的经验,可担大任。” 嬴政摇头道:“李冰需要坐镇巴蜀,暂时不能调动,可还有合适人选?” 范蠡思索一阵道:“郑国此人,水利之处,无不精通,可担此任。” 嬴政还未说话,嬴政身后的赵高躬身道:“禀我王,郑国此人乃是韩王派入秦国的间人。” 嬴政毫不意外,诸葛亮也同样如此,范蠡,蔡泽等人有些吃惊。 范蠡躬身道:“请王上赎罪,臣举荐韩国间人,差点酿成大错。” 嬴政起身虚扶道:“朱公何故如此,孤岂有问罪之意,然,不知者不罪也。” 范蠡拜道:“我王贤明。” 范蠡坐好,嬴政对赵高道:“韩王派其入秦,意欲何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