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师那些事儿》
第(2/3)页
“这里大有文章。我听高年级老乡说,梁州城里有三个标志性的物件,一个就是这天鹅湖广场上的妇女像,另外两个在梁州大桥进城大门上,分别是四只铁牛和一只飞雕,象征着外地人对梁州的整体印象,那就是又牛,又刁(雕),又泼(妇)。”
孟飞一席话把另外两人逗得笑得直不起腰,不由得感叹:“哎!也不知是那个家伙对梁州不满,竟然这样杂酱咱们梁州人。”
天鹅湖广场是梁州的市中心,所在的银州路是梁州城最繁华的地段。整个银州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对于早已习惯了寂静九里湾生活的三个中师生仿佛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好东西太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王振买了一支长笛,孟飞则看上了一双板鞋。赵弘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也不禁有了买这买那的心动,可当他手触碰到裤子口袋里羞涩的几张毛票时,终于还是忍住了,他想起了身体单薄的父亲在土里刨食的艰辛,他必须学会克制自己对优越物质生活的幻想。口袋里的几元钱还是最近一个月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他的想法是买一本早已心仪已久的小说——路遥的《人生》。
穿过银州北路,三人来到了位于西大街口的新华书店。周末的书店也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三人进了书店,分头行动,寻找各自的最爱。王振买了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喜爱书法的孟飞买了一本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赵弘毅找啊找,终于看见《人生》这部小说了,而且只剩下唯一的一本,此时正懒懒散散地躺在一大群小说中,待价而沽。赵弘毅看看单价,不便宜啊,3.8元,这可是他接近四天的生活费啊!买还是不买,这都是一个问题。把口袋里的毛票全取出来,只有3元钱,还差8角钱。
“我出8角钱,到时你看完后,让我看一遍,书还是你的,钱不用还!” 王振看出了赵弘毅的尴尬,爽快地说。
“那怎么行,算我借你的,下次还你。”赵弘毅不想占这种便宜。
“行,怎么做都好说”。王振拗不过赵弘毅。
走出书店时快到四点半了,三人的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赵弘毅现在口袋里没有一分钱了,心想只有坚持到回学校食堂吃了。孟飞看穿了赵弘毅的心思,提议由他请客,请大家去吃一盘梁州蒸面。孟飞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邮电所长,哥哥是教师,零用钱比较宽敞。赵弘毅和王振两人实在是盛情难却,那就去吃吧。
梁州蒸面乃梁州一绝,是梁州美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最地道的梁州人,每天早上最过瘾,最享受的就是来一盘正宗的梁州蒸面了。蒸面以小麦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擦有食油的铁制或铝制蒸面锣里,放入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形、青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以豆芽或黄瓜,浇上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和秘制的醋汤即可食用。其好坏,一是看面的筋丝、色泽、柔软度,二是看佐料,特别是熬醋和油泼辣子。俗话说,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梁州城里的蒸面,有名气的如刘家蒸面,谭家蒸面,兰家蒸面等,都有自己密不外传的秘方。
现在三人正走在西大街上,前面不远就是兰家蒸面了。这家店子基本上每天开12个小时左右,很多都是回头客。三人找个位置坐下,孟飞叫了三大盘蒸面,外加一大壶七里稠酒。兰家蒸面果真名不虚传,当然也是肚子饿了,三人吃起来格外的香。再喝上一大口七里稠酒,简直是沁人心脾,爽到心尖儿上。
赵弘毅是第一次喝七里稠酒,以前他喝过腊酒,喝过宴宾酒——一种酸甜酸甜的酒,这土法酿造的稠酒喝来味道极为香甜。就着蒸面喝稠酒,也是梁州城小老百姓的标配,梁州二师很多同学到了周末也都会三五成群的到外边小店里来一次,而赵弘毅今天还是头一次,禁不住劝,多喝两碗,结果很快有了反应。稠酒虽好,但也不可贪杯啊。这酒喝多了会上头,而且是慢慢地发作,三人很快都上了脸,红红的,赵弘毅走出店门时甚至有点飘,暗自后悔不该喝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