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重进不听帅令,私自率军攻打古北口,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岳飞代皇帝宣旨,褫夺了李重进在征辽大军中的军职,只保留了淮南节度使的官职,让他即刻返回开封。 这道旨意是郭宗训下的,因此,不算岳飞矫诏。 李重进这个人,郭宗训准备把他调回开封,让他先跟赵匡胤斗一阵子。 古北口这边,岳飞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将地方政务和军务都交给了钱懋。 大周地方现在还在实行节度使的制度,有关这一点,郭宗训一直想改,节度使其实跟地方诸侯差不多,一人独揽地方军权政权,很容易就搞成另一个小朝廷。 解决这件事情,需要一个契机,郭宗训一直在等。 辽国终于派来了和谈的使团,吕端直接扔给他们一纸条约。 “《古北口条约》,这是我大周皇帝陛下对你们契丹人的要求,按照上面的做吧,你们没有讲条件的资格。” 负责和谈的辽国官员一看,那我们还谈啥,直接带回去给我大辽皇帝就是了。 关键是,古北口条约中的许多内容,对辽国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辽国去帝号,改名契丹国,国王叫做契丹国主。 这跟对付南唐是一个办法,南唐皇帝李璟就是这么被郭荣逼着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的。 另外,要求契丹国在未来的十五年内,每年赔偿周国的战争赔款,数目简直高的惊人。 不但要牛羊,还要马匹。 要是他们知道大周皇帝郭宗训还命令驻守幽州的军队不定期出古北口去劫掠辽国的村镇,不知他们又要作何感想。 这其实也是郭宗训先留着辽国的一个目的,想要今后对付更厉害的骑兵,比如吐蕃,比如吐谷浑,比如西突厥…… 就要现在先找个对手好好练。 无疑,距离大周最近的契丹人,是最好的练手对象。 郭宗训对耶律休哥和萧燕燕还是充满信心的。 《古北口条约》传回了辽阳府,大辽皇宫再次一片愁云惨淡。 耶律绾思就想不明白了,他怎么这么倒霉,刚夺了皇位没几天,咋就不让他当皇帝了,咋就变成了契丹国主了。 但是,此时的耶律绾思,提不起丝毫敢跟大周争辩的心思。 就在条约送到辽阳府的时候,大周悍字军两万骑兵,分为四个旅,出古北口,对辽地的村镇进行了扫荡。 一向以骑射冠绝天下而自豪的契丹人,离开了帐篷,离开了马匹,拿起了锄头,种起了庄稼,不用很久,也就是十几年的功夫,他们就彻底退化了。 面对大周悍卒的屠刀,他们甚至都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反抗。 大周悍卒很有意思,劫掠辽地村镇,很少杀人,但却抢女人和小孩,只留下老人和青壮男人…… 这波操作自然也是郭宗训安排的。 把他们的青壮都杀完了,没人种地饲养牛羊马匹了,以后我们抢谁去,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强盗事业我们是不能做的。 所以,要保留他们的青壮,但是,又要限制他们人口的发展。 因此,抢走他们的年轻女人和孩子,带回去,悍字军军卒退役的,发老婆还搭个儿子闺女啥的。 只想领老婆不要儿子闺女的,没有特殊补助,今后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对于契丹女人和孩子,郭宗训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 剥削这两代的契丹人,不用五十年,能征善战的契丹人将会消失,而能征善战的大周悍卒却依然还在。 郭宗训尽管十分赞成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政策,但在现在这个时代,该奴役该欺凌一下,那也是必须的。 这是个强者为王的时代,契丹人之所以臣服于大周,那是因为他们打不过大周,被大周揍的满地找牙,只能屈服。 疯狂杀戮的事情,郭宗训是不愿意干的,屠杀手无寸铁的契丹妇孺,不解气,也没有成就感。 盛气凌人又是必须的,所以,郭宗训现在对契丹的态度,是强势压制和练兵。 耶律绾思没办法,找来了契丹各部的贵族,共同商讨是否签署这份丧权辱国的《古北口条约》。 契丹各部也被大周的军队打怕了,只有少数契丹贵族叫嚣着宁死不签,但他们同样也没有胆子去对抗兵强马壮的大周雄兵。 “诸位,我们契丹先祖就曾忍辱负重,到了我们这一代,家国衰败,朕……唉……或许朕该自称孤王了……” 耶律绾思的一句话,彻底浇灭了契丹各部试图抵抗的想法。 契丹国主,只能自称孤王,而不能称朕了。 此时,远在开封的赵匡胤却丝毫没有感受到征辽大胜的喜悦。 十几万契丹俘虏被押解进京献俘,小皇帝郭宗训甚至都没让赵匡胤出场,而是自己出面亲自去接受百姓的跪拜和欢呼。 殿前司说是还给了赵匡胤,但殿前司所有军将现在都在京郊大营,根本不让进城,说是要完成整编之后再说。 至于如何整编,执行人是曹彬,赵匡胤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元帅,末将奉的是陛下的旨意,在殿前司整编完成之前,这开封城的防务和兵权,还是留在末将手里的好。” 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赵匡胤知道,小皇帝无时不刻的不在防范他。 在他回京之前杀掉石守信就是小皇帝对付他的第一步。 是老老实实的做个忠臣,任由小皇帝摆布还是铤而走险继续筹谋造反呢? 赵匡胤骑着马带着自己的亲兵漫无目的的走在开封城的大街上,突然从路旁冲出一个人,口中叫喊: “赵将军,赵将军,秦某冤枉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