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范爱卿所奏,也是朕想说的,太上皇旨意中,确实说了三相辅政,辅佐朕决断朝政,朕是这么认为的,在朕亲政之前,朝政都由朕和三位宰相共同商议决定。” 郭宗训让步了,他不得不让步,郭荣的密旨真就是个紧箍咒,让他完全不敢太过放肆。 王溥在一旁一看,立刻出班奏道: “皇上,如果三相跟皇上意见相左,那该如何决断呢?” 魏仁浦一看,自己也不能闲着,这会儿正是体现自己成为朝廷柱石的最好时机啊。 “皇上,在臣看来,范大人和王大人所说之事,发生的几率不会太多,只要是我们群臣一心,都是为了大周江山社稷,又何来的意见相左呢?” 郭宗训略感欣慰,总算三相之中,还有个稍微偏向自己的,这范质和王溥明显是想跟朕对着干了啊。 只要你们俩别带领朝臣为了反对而反对,朕还真就得跟你们好好的相处,否则……说不得也别怪朕心狠手辣,要动用吕四娘和纳兰意了。 “魏大人言之有理,我等既然是大周的官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些都是本分,必然都是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着想,可是,总还是有可能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吧,臣认为,还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清楚的好。” 范质这会儿不糊涂了,被郭宗训收拾了一次,到好像开窍了。 “三位爱卿的忠心,朕是从不怀疑的,朕也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心,都是为了大周江山社稷,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和黎民百姓,范爱卿所说的情况必然不会很多,但确实也有可能会有,所以,如果到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朕就同三相一起,恭请太后最终决断。” 符金环这是第一次坐在朝堂之上,看啥都新鲜,听着皇帝和群臣的争论,原本就想做个吃瓜群众算了。 却不想,郭宗训一句话,把所有的目光都拉到了符金环这里。 符金环差点儿就脱口而出,说本宫会毫不犹豫的的支持皇上。 太上皇还没有确定驾崩前,符金环还是只能自称本宫而不是哀家。 话到嘴边,符金环忍住了,这个女人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并不是个打酱油的吃瓜群众,而是可以一言九鼎的皇太后了。 “母后,朕这样决定,不知母后您意下如何?” 郭宗训还真担心符金环直接把支持他都听他的话给说出来,那样的话,就不好安抚朝堂众臣了。 太后如果公开表示支持皇帝,这其实反而会加剧皇帝跟大臣之间的矛盾,郭宗训需要符金环的力量,是个缓冲,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维持平衡。 “范爱卿,王爱卿,还有众位卿家,你们怎么看?” 能够逼迫小皇上让步,范质也没想穷追猛打,而且,这也正是他想要的,要是真的让他们三相可以撇开小皇帝和太后去决断朝政,估计离他们被群臣攻击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现在的结果,才是最好的,范质和王溥还可以联合朝臣共同向小皇帝施压,向太后施压。 当然了,一切的行动都要等到远在幽州的太上皇传来确切的消息。 太上皇郭荣没驾崩之前,他的威慑力还是存在的。 若是让他们知道了,太上皇郭荣已经驾崩了,或许他们的反扑还会更加的强硬。 “启禀太后,臣觉得这样最好,在陛下亲政并册封皇后以前,太后您仍然是一国之母,是我大周万千子民的太后,陛下与臣等若有分歧,恭请太后圣断,是最合适不过了。” 王溥、魏仁浦附议。 赵匡胤、韩通、曹彬附议。 满朝文武也纷纷附议。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真有朕与三相意见相左的情况出现,朕就与三相一道,向太后分别陈述,恭请太后圣断。” 郭宗训心里暗暗祈祷,事情弄到现在这个地步,绝对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但是没办法,父皇的密旨不可违背,紧箍咒还得继续戴着,一直要戴到自己十五岁,太后、三相还政于朕,才能完全的摘掉。 就在这时,一位御史突然冒了出来。 “臣胡不言有事启奏。” 看来一时半会儿的,还没法去抽奖了,郭宗训耐着性子坐在龙椅上,想着当皇帝之后的日常,真心觉得很枯燥苦闷。 皇帝这个职业,绝对不是穿越者的首选啊。 “胡御史有何事,尽管奏来。” 胡不言,一位中年黑须的白面柔弱男子,眼神中透着激动,他看到了小皇帝对三位宰相的退让,作为被太子殿下压迫的不敢直谏的御史,胡不言也知道,这也是御史台的官员最好的翻身机会。 “陛下,臣认为,不光是陛下和三相意见相左时,恭请太后决断,为了陛下圣德,为了朝堂公允,为了让群臣能够为大周江山社稷着想而敢于大胆直谏,臣恳请陛下和太后恩准,朝堂之上其他大臣若是跟陛下您的意见相左之时,也应该恭请太后决断。” 郭宗训没开口,反而把目光看向了站在文官之首的三位宰相。 “三相觉得胡御史所言,如何?” 范质、王溥和魏仁浦同时扭头看了一眼胡不言,同时摇了摇头。 三相辅政,遇到难以决断之事,奏请太后圣断,这本来是三相和小皇帝之间的博弈,争夺的是朝堂上的话语权,并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让你们这一帮子御史和其他文官也有这个恭请太后圣断的机会,你们还不翻天了啊。 那样的话,还要我们三相干什么? “启禀陛下,臣觉得不妥,朝堂重地,决不能成为天天吵吵闹闹的集市一般,这成何体统,太上皇的旨意中,明确说明了,三相辅政,辅佐皇帝决断朝政,而不是群臣共同辅政,臣认为,除了三相之外,其余的朝臣,最好还是不要有非分之想了。” 范质率先答话。 “臣王溥附议。” “臣魏仁浦附议。” 这回,就连赵匡胤都主动站出来附议了。 “臣赵匡胤附议。” 赵匡胤有些郁闷,让小皇帝刚才搅合了那么一下子,自己失去了一个当众宣读太上皇传位诏书并在群臣眼前露脸的机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