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冒着莫大的风险,兴国公跟贾高松秘密碰头。 “贾君一定要向莫相建议,千万阻止辽国在此时出兵宣战,更不能煽动我朝地方变乱徒生,以让晏无端赢得契机,而我一方,也当竭尽努力引晏迟入瓮,逼着他不得不接返汴王以孤注一掷,使其罪证确凿。” 兴国公就算再蠢,再顾私利,其实也并不会将大卫的江山拱手相让敌国,他当然不会真的通敌叛国,别说是他,连沈炯明也干不出这种数典忘祖的勾当,成为史书遗臭万年的卖国贼,他们无非只是想利用辽国先除了晏迟这个心腹大患而已,又的确是,辽国暂缓出兵宣战,于大卫的社稷而言,本身就有益处。 “莫相虽信贾某,然关系军政大事,莫相虽认定晏迟不除,辽卫之间永远不能真正修好,故而一直坚持先除晏迟,然辽国的那些亲贵,他们却对莫相的洞见嗤之以鼻,根本不愿与卫国修好,只以为辽国百万铁骑,足够踏平大卫江山。 所以,莫相手中若无凭证,也难以与辽国亲贵抗辩,故而兴国公及沈相臣等,还当予以手书,证实大卫的君臣确然无有与辽国真正决裂的意愿,如此方能确保挫毁晏迟之计,稳固卫辽之间友盟。” 贾高松这话,半真半假。 莫为刍在辽国,的确不能完全左右辽帝的决断,可辽帝也好,辽太子也罢,对他都是格外赏识,莫为刍的确认为晏迟不得不除,但他铲除晏迟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卫辽之间修好,则是想助辽国彻底踏平华夏九州,一统天下。 莫为刍当然也清楚,司马权等不会甘为辽国的降臣,且未必就是晏迟的对手。 他要这封手书,为的就是一计不成,至少能够让卫国动/乱不宁,那么辽国仍然能够掌握时机趁虚而入。 兴国公等会写这封手书么? 不会。 兴国公固然不那么精明,但金敏和沈炯明都不是愚钝之流,要命的手书一但流入辽国,那就是铁证如山,到时候辽国以他们的手书相胁,他们除了叛国降辽再无别的出路。 所以,手书虽然写成了,却并非各人亲笔所写,就连当着贾高松面前盖下的指膜,亦为先于指头上动了手脚,这也是秘法,肯定不能广为人知,不过好比兴国公这样地位的人,收罗几个奇人异士,提供此类的雕虫小技,并不算难。 他们以为把贾高松蒙骗过去了。 贾高松也的确被蒙骗过去了。 然而……兴国公收罗的奇人异士,其实并不是真的奇人异士。 他们的指膜根本就没有被更改,让人代笔的文书,盖的却是真实的指膜。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