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如此一来,往来于下河村的人脸上都不由的带着笑意。 来一趟便是钱啊。 下河村临近几个村的人,最近一段时间都加入了摘野山梨子的行业,有的负责摘,有的负责送,分工明确,大家都踊跃无比。 除此之外,制作秋梨膏的作坊中也需要不少帮工,村里那些不便进山的,大多都来作坊中帮忙削梨子。 一筐梨子便是两个铜板,快的一天削个十来筐都不成问题。 只是这活儿也不好做,比较费手,手臂容易酸,手指头因为长时间接触梨子水而被泡软,泡脱皮的也有,削着削着就慢了,不仅耽误了工期,卫生问题也无法保证。 李常林一天三餐都是在林家吃的,这一日晚饭,便顺口提了一嘴儿,说削梨子皮太费手了,一个人削两天就吵着说削不动了,手也废了,削出来的梨子卫生也无法得到保障,目前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林大力这些时日都忙着给李常林修房子的事儿,听到这话,心思就转开了,当晚便琢磨了一样工具出来。 有了这个工具,不仅削梨子的速度提升很多,而且不需要工人的手直接接触梨子,卫生也得到了保证。 那是一个木制的架子,拿在手上小巧轻便,将野山梨子放在架子中的凹槽内,在将架子的另一半扣在梨子上,接着往下一拉,梨子皮就被削开了,落出来白嫩嫩的梨肉。 “哇……竟然还有这样的工具?”李常林惊得不行,这工具看似简单,原理也简单,类似乎木工的刨子,但谁能为了削梨子而发明这么一套工具呢。 “能用不?”林大力问。 “太能了,大力哥,你真厉害。”李常林与林正和同年,所以此时称呼李大力一声大力哥倒是正常。 林大力却颇有些不自在,不敢相信李常林这样的贵公子竟然与自己称兄道弟,红着脸呐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力哥,能多做一些不?”李常林问。 林大力点头:“自然是可以,我让师父帮我做,明日就能做出来五十个。” 李常林当即表示,以一个工具五十个铜板的价格订制一批。 如此一来,工人们的效率就提高很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