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皇上大人这么牵挂我吗?三个月不到,又来圣旨了,该不会是大臣们又在逼皇上立太子吧?一路向卫所走来,楚凡琢磨着。 “楚凡接旨。”一名太监站在卫所大厅中,一众官员跪倒在两侧,中间给楚凡留了个大大的空地。 楚凡跪下,磕了三个响头,道:“臣,楚凡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辽东战事告急,着楚凡即日赴京,不得延误。” 呵呵,又打输了? 皇帝的家事,可以先放放,辽东要是再战败,可就是大事了。 放下一堆图纸,再三给老孙头和传教士安夺德比划交代后,楚凡带着秦红匆匆踏上了返京之路。 按理说,戚家军好歹也有十万精兵,再加上是吴惟庸带领着,怎么也不该败的很惨,但是,让万历想不到的是,一个多年养在东北的小狗,在这个关键时刻,变成了白眼狼,他爆发了。 说起养这只小狗的人,正是李如松的老爸李成梁老将军。 李成梁,出生于嘉靖年间,是世袭的铁岭卫指挥敛事,按理说也不是个多大的官,但是他有个特点,极其狠。 早年的李成梁家里穷,虽世袭了官爵,但是也没有混到个多大的官,青壮年时期基本就是瞎混,但是自从四十岁的时候砸锅卖铁买了个官,突然发迹了。 当时的辽东局势比次波国人进来之前还要混乱,各蒙古、女真、大明在这里都有势力,蒙古的朵颜、泰宁等十几个部落在辽东打来打去,没有个消停的日子。 不过大家都有个很不错的爱好,抢劫。 而且抢劫的目标都只有一个,大明。 说起来也不奇怪,谁有钱抢谁呗。 当时的大明,正是经历了连续几个不靠谱的皇帝,军事实力一落千丈,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气。 好容易凑点钱,撺的军队,过去打一仗,败一仗,打一次,死一将,搞的朝廷头疼不已,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但是这个时候的局势却是非常混乱的。 到了隆庆年间,李成梁先生被派到了辽东,任辽东总兵。 李成梁看了看当时的形势,顿时心就凉了半截。 为什么说局势混乱呢,因为这里的部落实在太多,太凶猛了,不说别的,光是副将给他念部落名称,都念了半个时辰。这怎么打呢?那就打露头的。 当时的辽东一代实力最强的当属蒙古土蛮部落,每次欺负明军都是他带头。 那就是他了,李成梁立马组织部队,来探望这位明朝的老朋友,并送去了刀枪的祝福。 说也奇怪,平时明军来了,基本上见了土蛮就崩溃,而李成梁却从来没输过,大大小小打了几十场,土蛮就输了几十场。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和楚凡打和硕特道理差不多,降维打击。 当时李成梁来到辽东,他意识到,不能和这些游牧民族玩骑兵,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为了整肃部队,李成梁缩减了部队数量,提升了装备质量和训练水平,兵在精,不在多,这是李成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 李成梁的部队几乎全部配备了火铳,三组轮发的战术就是他发明的。 面对火铳,拿着大刀的骑兵总是很吃亏的,但是土蛮只是个抢劫犯加游击队的部落,也不想和大明抢地盘,所以他们没有和硕特那样的勇气,像瓦剌打楚凡一样顶着头皮冲锋,而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尽量不吃亏,抱着这样的态度,既没有避免失败,也没有灭了明军。 李成梁就这样,几年时间把一个大部落折腾的奄奄一息。 接下来,李成梁就一发不可收拾,将辽东境内的蒙古部落挨个收拾了,彻底赶出了东北。 蒙古被打成过街老鼠的时候,有一支民族却悄悄崛起了,这就是女真。 当时的女真之所以不挨打,主要是他们不太像蒙古人那样强悍,女真之所以能老老实实和明朝做生意,是因为他们即打不过蒙古人,也打不赢明朝人,可以理解为在夹缝中生存。 女真人世代生活在辽东,当时也分为好几个部落,类似于瓦剌那种联盟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封于明朝。 其实这些北方游牧民族都差不多,打不过大明的时候,接受册封,每年来骗点财物,叫做“入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