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按照明朝祖制,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长子即皇帝位。 但是万历先生自从有了二儿子,就打起了小算盘,准备不遵守祖制规矩。 万历何等聪明,他很清楚这事不太地道,大臣们肯定不同意,是以也不急于表现出来,想等着看看情形再说。 结果万历还没什么动作呢,就有人又来捣乱了。 自从楚凡离开了朝廷,言官们算是消停了好一阵,兵部户部两个尚书一起贬官发配,皇帝也多多少少作出了姿态,好好上班了,本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风波了。 但是明朝的大臣们,实在是闲不住,楚凡刚刚离开一年,新的风波就又起来了。 随着大皇子朱常洛一天天长大,万历却一直没有立太子,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对德妃有多喜欢,是以不立太子的事,于是两件事放在一起就被一些聪明人嗅出了点味道,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天,内阁首辅申时行向皇上上奏疏:“望殿下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固千秋之基业。” 申时行是何许人也?前文说过,混世泰斗,从多少老狐狸窝里爬出来,最终在这首辅位置上稳坐钓鱼台。 就连辽东战败,楚凡和石星被搞倒搞臭,发配边疆,他还是稳稳的坐在首辅位置上一动不动,可见此人有多么老谋深算。 看出了万历打算的申时行,上这封奏疏的意思很明显,皇帝大人,我知道你想干啥,劝你不要做无畏的抗争,乖乖听话,把太子立了,别让我为难。 毕竟内阁除了管理国家政事,还有个重要职责,给皇上挡子弹。 上一次的子弹让次辅楚凡挡了,这不发配到甘州卫看沙子去了,如果现在再有人向皇上开枪,挡子弹的必然是我申时行,是以他早早的就给皇上打预防针了。 可是万历这人,就是有那么点轴,明明看懂了申时行的意思,可是却没有搭理,称朱常洛还小,以后再说,就把申首辅打发了。心 其实万历也不是没想过这事的后果,但是现在正是在改革后的国家上升期,万事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以后自己做出了前朝皇帝们都没做成的大事,威信自然就高了,到那个时候,自己一言九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反正都是我自己的儿子,想立哪个就是哪个,关你们屁事。 0 打算倒是不错,但是实际上呢,他小看了大臣们的能量。 万历不但没有答应申时行的奏疏,还脑子一热,玩了个更加挑衅的手段。 这天,万历突然下发圣旨,德妃生皇子有功,册封为皇贵妃。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只是议论,他这一手,等于是直接宣战了。顿时间朝野中对这事的新解读就泛滥开了。 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属于特别荣誉称号,从德妃直接升任皇贵妃,这属于破格提拔。 历朝历代,能当上皇后不稀奇,只要后台硬,都不是问题,但是当皇贵妃的人,除非作出了特别卓着的贡献,或者皇上实在爱到不知如何表达时,才会册封为皇贵妃。 但是很显然,德妃并没有什么特殊贡献,生了个女儿,又生了个庶子排行老二,真算不上大功一件。 按理说,就算是王宫女和她比起来,她都没资格当这个皇贵妃。 万历当然有自己的想法,把德妃地位提高,皇后又没有子嗣,今后二儿子的身份问题就好解决了,算是提前铺垫。 但是大臣们可不是傻子。 你这一套组合拳打的不错啊?先是不提立太子的事,之后申时行劝你立太子,你说孩子还小,以后再说,现在又给二皇子的妈提升地位,就算是猪也猜到你想干什么了,何况是这些官场老油条? 于是乎,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言官们,再次发作了。 第一个出场的是翰林院姜应华。 这位先生说话还比较委婉,也充分考虑皇帝的面子问题,上书的内容也还让人可以接受。 大意是:皇上,您现在册立德妃为皇贵妃,我觉得您需要再考虑一下,毕竟恭妃(王宫女)先生了皇子,怎么着也要有个先来后到,如果一定要册封,建议一个一个来,先封恭妃,再封德妃,实在不行,两个一块封,反正您也不差这一两个荣誉称号。 万历看了这封奏疏,也没有搭理,顺手就扔进了垃圾堆。 大臣们等了好几天,没收到皇上的回复,就有人急了。 过了几天就开始有人上书复议姜大人,结果万历还是装哑巴,不予理睬。 又是几天后,不断有人给皇帝上奏疏,复议姜大人的提议。 这下,总算把万历给惹恼了,怎么滴?你们又要逼我? 于是乎,一生气,大笔一挥,统统的罚俸禄半年,不要再提这事。 万历想的是,这不过是我自己家的事,我立哪个儿子,你们最多也就是劝劝我得了,装个样子,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翻脸呢? 但是,大臣们就真的翻脸了。 他可能忘记了自己的这些官员是什么尿性,你越是惩罚,向前冲的人越多,你越不让他们管你,他们越是要往死里骂你,你以为是家事,他们觉得是天下事。 是以,这一罚俸禄不要紧,全体官员们又一次爆发了。 正所谓,固国本,立太子,这么大的国家大事,谁要是不关心一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朝廷命官。 几乎所有的言官开始向皇上进谏,事都是一个事,就是封皇贵妃和立太子的事。 目的都一样,可是说法各异,什么样的文笔都有,讽刺的,挖苦了,劝诫的,铺天盖地向万历席卷而来,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