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此后的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人想要恢复周朝的井田制。 而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井田制它是有弊端的。 第一,农业规模扩大以后,人口便会迅速增加,这样便需要开拓更多的土地来分配。 可是古代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而且地形不一。 适于耕种的平整土地数量不多,渐渐开始人多田少。 第二,开垦新地的农民增加,这些私田又不受官府的辖制,产出全归私有,因此私田越来越多。 原先的土地便被渐渐荒废,朝廷也就收不上税了。 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度崩盘,商鞅便开始变法,无论公田和私田,一律纳税,从此井田制消亡。 周王朝国运能有八百年,可以说井田制是功不可没的,可惜他压根儿就不适合大明朝。 因为朱允炆就干过这事,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这事儿也是方孝儒教的,这家伙该不会同样教给朱雄英了吧? 顾晨叹息一声,提笔回道:“商公变法名垂千古,早被时代若弃旧制,再拾起不过是越活越回去罢了。” “殿下聪慧,何不想想自周后的两千多年的国君为何从不想着恢复此制,他们是不知此制的好处?” “任何事有利便有弊,殿下嘴里的方先生只讲其利,却不肯讲其弊,这样授课有些不对。” “历史上的王莽倒是也想这般做,以此成就一个新的天下。” “可他成功了吗?为何失败?殿下细细想想便知。” 方孝儒和朱允炆都是儒学爱好者,自朱允炆登基以后,就干出许多对文官儿好的事情。 比如减免江南一带的赋税,原本出发点是好的。 可天下税收都在江南啊,江南的税如果收不上来。 你这仗怎么打? 朱允炆能败给朱棣,便有这缘故,他们活在乌托邦的世界里,太过于理想化、太过于想当然。 才会败给朱棣这个现实主义,只希望雄英能有自己的想法。 不要被方孝儒他们荼毒,最后长成朱允炆那般。 不过这孩子还知道来问自己,可见还是有自己想法的。 顾晨把信交给太子派来的锦衣卫,看着他打马渐渐远去,想家的感觉瞬间就席卷了全身。 “天冷了,也不知道应天如何?” 不知道自己今年还能不能回应天府和家人团聚、侄子乡试过了没有、小老三会不会叫爹娘了? 老韩身体如何,陈宝船还好不,标儿什么时候让詹徽搞摊丁入亩,闺女老二学业如何……? 哎,他真是个操心的命,这辈子都别想清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