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权从何来? 从少府、宗正、太常中剥离! 并且建议皇帝提高将作大匠的品级,以此来重视桥梁道路、水利工程的营造。 刘彻频频点头之际,刘据也说到了自己留到最后,也是最重视的一位公卿——郎中令! “这个……” 皇帝意识到太子要下狠手,忍不住提醒道:“郎中令不能轻动。” 刘彻现在是既想从儿子口中听到好的建议,又怕儿子的建议确实好,但坏了自己的谋划,只好先道: “朕要靠着郎中令选拔人才,权柄不能削减。” “不削!” 刘据拍着手,瞪大眼睛道:“怎么能削?不仅不削,还要加权,加最多的权柄!” “怎么讲?”皇帝立刻仰着头追问。 一旁记录的宦者令见到这一幕,脸都皱缩到了一块,老太监看着激动莫名、在殿内快步疾走的太子,很想说: ‘祖宗呦,您要不也坐下讲?让陛下抬头看你,大不敬呀!’ 老太监心里想什么,父子俩都不知道,反正皇帝没在意,刘据更没在意,他现在正在兴头。 只见大汉太子兴奋道:“郎中令麾下的各类谏议大夫、中大夫、中郎将,都不必管。” “我认为要加权的地方,就在郎官!” “只在郎官!” 刘据望向自己老爹,神色难掩睥睨,“郎官是天子储才之地,可每年靠着功勋之臣的荫庇举荐,能得几个人才?” “规模太小!着实太小!” “儿臣建议,父皇当重启建元年间的召集贤良文学入京问对,重启后,不再作为特例,而是要设置为永例!” “每三年或四年一次,初时的大量筛选可假于人手,等到最后的策问,父皇理应亲自出面。” “参与者的身份也不能再设卡,尤其是……” 说到这儿。 皇帝双眼精光大冒,噌的一下站起身,立时接过话头:“尤其是人选不能再让地方太守举荐?” “不错!” 刘据刚肯定完,皇帝已经彻底想通,握拳疾走间,脑中急思,快速完善后续想法。 “朕近些年让少府四处散布经义文章,已初见成效,不愁没有生源,但如此选拔的人才,难免弱于武事……” “郎中令下应当增设一丞,单独管理此类人,不宜再叫做郎官,应该换成…换成……” “天子门生!”刘据沉声接道。 闻言。 皇帝蓦地转过身,脸上表情顷刻间就生动起来,惊喜道:“好,好一个天子门生!” “不附权贵,不附豪族,唯附天子,天子门生!” “好!” 如果说刘据之前关于少府、廷尉的建言,让皇帝重视,此刻那四个字一出,就是让皇帝喜出望外。 多年前,刘彻就开始筹备‘百年大计’,但坦白的讲,对于纸张、印刷术的铺开,会引发什么影响,他有预估。 否则也不会让少府一直推动。 然而。 这份预估是模糊的、朦胧的,直到今天,刘据的‘天子门生’出口,就像击中了皇帝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让他浑身颤栗又舒爽的不行! “此事重大,我儿得跟朕好好商议一番。”皇帝拉着刘据的手就往御阶上走。 行到御案后,一把夺过宦者令手中的纸笔,皇帝亲自持笔挥墨,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增设郎中令丞,贤良文学入京,永例,不需地方官员举荐,还当有……” 刘据的声音在旁侧适时响起:“策问内容,不应局限于空泛的治国之道,甚至不能只考经义。” “有道理!” 皇帝立刻附和,笔下挥,嘴里也急道:“选拔寻常官吏,并非选拔治世能臣,经义、律法、术算……” “对了。” 刘据这时插嘴道:“父皇,既然侧重了律法,经义就不能只考儒家的经典,也当包括法家的。” 皇帝顿了顿,立刻点头:“有道理!” (本章完) 第(3/3)页